一、MACD策略及其原理
MACD(异同移动平均线)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经典指标,其从双均线发展而来,将一根快的指数移动平均线如EMA12和慢的指数移动平均线如EMA26相减,得到快线DIF,再对其进行移动平均得到DEA值,最后计算(DIF-DEA)x2得到能量柱。对比起双均线策略,MACD指标聚焦于双均线的相对位置,并对其进行移动平均处理研究相对位置的走势,因此看上去更为直观方便。其中涉及到三个参数,快速平均线的周期EMA,慢速平均线的周期EMV和对双均线差值进行移动平均的周期DIF,最为常见的参数为(12,
26, 9)的组合。最后生成的图形如下所示:
其中的蓝色线为双均线系统的差值,我们称之为MACD线;黄色线是MACD线的移动平均线,我们称之为MACD信号线;绿色和红色的柱子是蓝色和黄色线的差值x2,我们称之为能量柱。
MACD指标的用法繁多,我们介绍其中最为常用的几种策略方法:
1.MACD线(蓝色线)上穿零轴买入,下穿零轴卖出。我们知道MACD线代表双均线的差值,所以该策略与双均线的金叉死叉策略完全一致。
2.MACD线和MACD信号线(蓝色和黄色线)形成金叉买入形成死叉卖出,这里的金叉/死叉,代表MACD线的走势进入上升/下跌阶段,相较于双均线金叉死叉更为提前,因此反应更为敏捷。
3.MACD线背离法,如价格持续上涨,但MACD线开始下跌,说明上涨动能不足,价格有可能反转。
4.能量柱背离法,如价格持续上涨,但能量柱一波比一波的高度低,同样说明上涨动能不足,价格可能反转。与MACD线背离不同之处在于能量柱是MACD线趋势的表现,因此比MACD线更加灵敏,同样假信号的概率也更大。
二、MACD策略的买卖规则
MACD指标的使用方法较多,且因人而异,时到量化所使用的MACD策略为MACD线与MACD信号线的金叉死叉交易法。即MACD线上穿MACD信号线形成金叉时买入,MACD线下穿MACD信号线形成死叉时卖出。
策略原理深度解析:移动均线是对近期数据的一个平均,因此周期越大代表越长时间的平均走势,一旦快周期上穿慢周期,即形成金叉说明近期价格异动展现出强烈动能开始突破原有趋势,因此后期有概率维持上涨势头,所以选择买入期望获利。而这种信号往往都是滞后的,且容易被操控。因此我们对双均线的差值再次进行一个移动平均,即MACD线,在MACD线与其平均线形成金叉时,说明MACD线的趋势开始掉头上升,即对于双均线的差值开始逐渐缩小,此时双均线往往还没产生金叉而大概率产生金叉。因此对比传统双均线的金叉我们的买入点提前了,更容易抓到阶段性底部,同理卖出点也提前更能够抓到阶段顶部。
三、MACD策略的优点和缺点
MACD策略的优点:
1.原理可靠:基于双均线原理,稳定可靠,能够抓到趋势。且解决了双均线的滞后问题,相较于双均线更加灵敏。
2.曲线平滑:多次计算移动平均,对比双均线更为平滑,过滤了市场的波动干扰。
3.捕捉市场动能:通过背离可以捕捉市场的动能,敏锐察觉市场的变化。
MACD策略的缺点:
1.难以调整:参数调整与策略的构成较为复杂,实际效果很大取决于使用者和市场情况。
2.震荡行情钝化:多次计算移动平均,在震荡行情中可能较为钝化。
3.无法识别超买超卖:虽然通过背离可以敏锐察觉市场的动能变化,但无上下限的设置,可能使得指标出现一背再背,最后化解背离,给出错误的信号。
四、如何优化MACD策略?
要优化MACD策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参数:MACD的参数较多,根据市场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周期的参数,观察不同参数组合下策略的表现。
2.
调整使用方法:MACD线,信号线,能量柱是三个不同敏锐层面的指标,通过合理的使用可以在各种策略中辅助判断。
3.
加入其他指标:可以考虑加入其他指标配合使用。如使用RSI、KDJ等指标补充超买超卖区域识别,如在震荡区域使用布林带生成信号。
4.
设定止损和止盈:为了控制风险,需要在交易时设定合理的止损和止盈。可以通过模拟交易和回测来测试合适的止损和止盈设定。
五、沪深股票MACD策略实盘验证
我们先对沪深全部股票进行初步筛选,除去上市不满3年的,ST股票,以及市值低于5亿的股票,然后在剩下符合要求的3000多只股票中随机选取300只分别运行各类参数的MACD策略,然后把直接持有这300只股票的自然收益作为基准,进行对比,时间范围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涵盖一轮牛熊与震荡市场。结果如下图: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上证50
|
沪深300
|
中证500
|
2013年1月开盘
|
2289点
|
9204点
|
1885点
|
2551点
|
3297点
|
2022年12月收盘
|
3089点
|
11015点
|
2635点
|
3871点
|
5864点
|
总收益率
|
34.9%
|
19.7%
|
39.8%
|
51.7%
|
77.8%
|
平均年收益率
|
3.0%
|
1.8%
|
3.4%
|
4.3%
|
5.9%
|
图2
从图1中能看出:
1.在十年市场交易中,MACD策略因参数的不同取得的收益差距很大。
2.参数周期更短,在A股市场取得收益更好
3.当参数为(2,7,4)时达到了惊人的十年1527%的收益,即十年翻了16倍多。
4.较为常见的(12,26,9)的参数组合十年收益率却比不过自然持有。
5.适当参数的MACD策略不仅在牛市能够取得优秀的收益,在震荡市场依然取得优秀收益使资金实现利滚利。
时到量化对沪深市场每只个股(除去上市不满3年,市值小于5亿,ST股票)提供了MACD策略各个参数的回测功能,可以对每只个股回测近10年的MACD策略走势,方便大家回测验证。
六、MACD策略在趋势和振荡行情下的表现
MACD策略由于参数的不同在趋势行情和震荡行情中,取得的收益结果大为不同。
为进一步研究参数和市场状态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大盘近十年的行情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这期间大盘走出了一个大的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行情;第二阶段是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这期间大盘一直是震荡行情。我们同样用图1选出的300只股票运行MACD策略,
看其收益率曲线,得到结果如下两图:
图3
图4
图3是这300只股票在2013-2018这5年间的,运行各个参数MACD策略的整体收益情况。
牛市中虽然各个参数组合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接下来的熊市里,周期越大的参数,回撤越大,甚至导致低于基准收益。而小周期参数能够在几乎无回撤的情况下在之后的多次反弹震荡中再次实现资金增长。
图4是这300只股票在2018-2023这5年间的,运行各个参数MACD策略的整体收益情况。
震荡行情中,MACD策略虽然无法取得稳定的增长收益,但是小周期参数的MACD策略能够在跟随震荡上涨后抵抗震荡的下跌回撤,从而最终实现高于基准的收益。而大周期参数则在下跌中比基准的跌幅更大,最终无法跑赢基准。
从图3和图4综合来看,根据前十年的历史数据,MACD策略在参数合适的情况下能获得出色的巨大收益,在过去十年的A股市场,小周期MACD策略不仅能够在上涨中跑赢基准在下跌中抵抗回撤,且能穿越牛熊。
七、MACD策略风险控制
毫无疑问,一个策略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险控制部分,风控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去考察该策略的收益。我们通常用波动率来描述风险,降低您交易系统的波动率,便可以降低风险(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比如一支跌幅50%的股票比跌幅20%的波动率要大,风险也更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降低交易系统的波动率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是分散投资和固定跌幅止损这两种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案。
分散投资,两层含义,一是持股要分散,比如持有10-30支均等仓位的股票。从统计学上来讲,随机抽样持有10支能拟合70%的A股走势,持有30支能拟合90%的A股走势,这个结论的证明过程我们不在此展开,我们直接使用结论。二是持仓股相关性要尽量小,比如不建议持有的股票全是同一个行业,比如全部持仓股都是新能源板块,或者全部持仓股都是医疗板块。因为如果持有同一板块或者相关性很强的板块,会导致涨跌同步,账户净值波动剧烈,很难降低风险。同理,我们也不建议集中持有相关性很高的上下游行业,这类行业相关性比较强,同涨同跌,如果持仓股集中在这类行业,账户净值同样会有较大波动,风险较大。
固定跌幅止损,也是一个常用的止损方式,因人而异,能承担较大波动的投资者,可以把止损位定在-15%---
-20%,即本金损失15%即开始止损。这样即便买的所有股票都跌20%,账户整体净值最大跌幅也只有20%。注意这里是本金损失15%即开始止损,而并非资金回撤15%开始止损,这两者有本质区别。
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股市第一条准则是保住本金,第二条是保住本金,第三条是记住前两条。在投资过程中,要尽量控制风险,避免损失本金。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巴菲特深知其中的道理。只要保住了本金,那么,随着时间的增长,对投资领域理解逐渐深入,可以认为赚钱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赚钱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没有风险控制的交易系统,犹如开汽车没有刹车,出事故是个大概率事件,可能有极少数人能平安降落,但那并不代表大多数的情况。所以,我们会在每个策略里面反复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如果您要在实盘中测试我们提供的策略,请您务必首先做好风险控制,避免本金发生大的回撤,请您对自己的测试行为负责,盈亏自负。
八、MACD策略总结
MACD是一个优秀且多方位的指标,而根据其创建的策略同样能够达到出色的效果,但由于使用方法和参数较为复杂,最终收益会根据情况大为不同。MACD策略在合适的参数下不仅能够获得超额收益,更能抵抗回撤,甚至穿越牛熊,实现复利取得巨大的收益。但因为参数和使用方法维度很多,回测中必定存在过拟合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策略,不仅仅是考察买入和卖出时机,也包括资金的管理,风险的控制,需要投资者综合考虑。